币安交易所 分类>>

自行车知识普及Binance 币安 ——比特币、以太币等加密货币交易平台2025

2025-10-14 10:34:3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加密货币交易所,币安钱包,币安app官网下载,币安电脑PC版,币安交易所网址,币安app下载,币安邀请码返佣,币安交易所官方网站下载,币安交易所,币安,币安下载,币安注册,币安交易所网址,币安靠谱吗

自行车知识普及Binance 币安 ——比特币、以太币等加密货币交易平台2025

  Cross Country(XC):越野自行车。绕圈赛专用车用 因骑乘里程长 , 需 耗 损 最多体力 , 故 设计取向轻巧 ,越野赛中主要是赢在爬坡之上 ,而不是在下坡 ,为了追求更有效率的姿势,在骑乘时 , 把手比较低 。选择比较窄的 车胎 。为了取得更快的速度 ,轮胎中间的胎纹尽量的减少 ,只保 留位 于外 胎 边缘 的颗粒以增加转弯的抓地能力 。这样的山地车通常是使用80-100mm的减震前叉或者后减震,并且重量合适。为达到轻量化的目的,车架和配件通常使用重量轻的材料制造。所以XC自行车也通常比其他自行车要脆弱。前后的减震器使用气压为介质,这样可以尽可能的减少重量。一些型号的XC自行车没有减震,而是使用硬叉,在尽可能轻量的情况下,也更加依赖车手的技术来对抗复杂的地形。XC自行车的重量通常是9公斤至14公斤。XC骑行是最普遍的一种自行车骑行运动。典型的XC地形一般被认为是爬山多于下山,并且不包括任何的特技。

  Freeride(FR):自由骑行山地车。此种车辆和Enduro(AM)有相似之处。但不强调轻量的需求,而是更加看重减震的效果。 算是 DH 和 XC 的 综合 版 。FR自行车趋向于更长更好的减震,8寸或者更长的后减震都是很正常的配置。它的零件设计以强度为标准,因此整车重量更高。FR自行车比其他自行车更加”万能“。然而在爬山或者低速时,由于头管角度问题,整车的灵活性下降。FR车架的角度甚至大于DH自行车。这样提高了越过小障碍物的能力。FR自行车提供了越过自然地形障碍物所需要的角度。FR自行车的重量通常是14公斤到20公斤。FR爬山通常是为了到达某一地区,所以FR车型在爬山时还是有一点效率的。一辆坚固的FR价格昂贵,同时在爬山时也不为车手提供舒适的骑行感受。下山时,它为FR骑士提供了更好的操控性,但FR骑士却只能推着它上山。另 外当您 要 花 许多的时间?骑登山车的 时候,一个舒适的坐垫 就变得相当的重要 。 FR共分两种 :多用途登山车 Multi-Track Bike,旅游登山车Touring Bikes。

  Downhill(DH):坠山自行车,落山自行车,速降自行车。它的重量更加高,通常超过20公斤,拥有8寸(200mm)或者更高的减震行程。虽然很重,然而DH比赛中的车辆却是尽可能的轻量。它们强壮异常,拥有大而高的齿轮,柔软的减震,只是为了下山而设计。减震常常调试得能吃进整个行程的40%(也就是很“软”拉),在颠簸的弯道中提供足够的抓地力。车头部的角度通常在64度。DH山地车比赛是山地车科技创新最多的领域。许多制造商都有自己的赞助车手。DH骑行和它名字一样,就是下山或者坠山。由于时常是高速下山,许多DH车辆只有一个齿盘,一个护盘和导链。DH山地车比赛已经成为山地车中最为鲜明的一种竞赛类别。但是就算如此 ,很少有下坡赛的山地车能撑到赛季结束 ,大多数的dh到一半的时间就已经不能 使用了 !至于脚踏方 面 , 下 坡赛 的 选手 需 要 同时 考虑 到 自锁脚踏与 能随时移动的脚踏。以利需要时支撑保持平衡之用 。选择什么样的脚踏要看骑行的环境和需要

  North Shore 北岸)这样的骑行风格形成于加拿大Vancouver(范库弗峰)北岸的松软岩石山地。因此又称北岸骑行。在范库弗峰北岸,自然地形常常不能满足完整的骑行需求,所以车手自己在沼泽和泥地中搭建高架桥。这些高架桥发展越来越复杂,许多都是极端的有挑战性,而且相当的窄,只允许车手非常小心的在和轮胎一样宽度的桥面上缓慢移动。北岸骑行要求极高的平衡和控制能力。北岸自行车,如Norco制造的,在角度方面和FR自行车很相似,在零件上又使用的是DH零件。北岸障碍高架已经发展成包括大落差下落,高速下落等一连串复杂障碍。因此北岸自行车也比FR和DH拥有更长的减震行程。

  在自行车王国中,山地自行车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的种类、花样之繁多,是其他的车种所不可比拟的。可是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入门的自行车爱好者并没有买到最适合他们自己的山地车。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爱好者,他们看到FR或DH车看起来很COOL,就跑去买FR和DH,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只是公路骑行,结果因为FR和DH那过大的重量而叫苦不迭;又或者看到碟刹的外型很COOL,并且相对其他的刹车来说很贵,就以为碟刹一定很好,非碟刹不买。这种盲目消费的最终结果就是资金和精力的大量浪费。

  3. 车架的尺寸也决定了车子是否合适自己。即使车架的种类选对了,性能也不差,但是如果车架的大小不合适,那也如同鸡肋,只能割爱了。因为尺寸不合适的车子骑起来不仅不能良好的锻炼身体,还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甚至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这一点将在下文详细的讲解。 以上我们对车架的重要性有了大致的印象,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一下这车子的灵魂吧。 车架的种类 山地自行车运动发展了几十年,衍生出了非常多的类型。每一种的比赛方式、比赛的过程、甚至比赛的激烈程度都有很大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必须根据比赛设计不同的车架。目前主要的运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强度(STRENGTH)。假设挂在金属棒另一端的重量,重到足以使金属棒产生永久的变形,也就是说,当移开重物时,金属棒仍然呈现弯曲,无法完全回复原状,即所谓的降伏(yield)。使材料达到降伏的力量因材料不同而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强度。强度和车架的耐用度相关但和骑乘品质无关。强度(strength)由材料的降伏强度(yield strength)决定。降伏强度和车架管材的品质、热处理制程及合金成份(某些品牌型式)有相当大的关系。

  2. 刚性 (STIFFNESS) 假设一根金属棒的一端固定在夹具上,另一端加上一定的重量使得这根金属棒暂时弯曲,当把那个重物移开时,金属棒立即回复原来的型状。同样的重量加诸于不同材料时,会产生不同的弯曲程度,这就是刚性。刚性影响车架的骑乘品质,因为车架最怕在正常骑乘时发生变型。刚性决定于材料的弹性系数,而相当重要的是弹性系数和金属的品质及其合金的成份无关。举例来说,所有种类的钢,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弹性系数。

  要注意,刚性和重量和材料的品质、热处理或合金成份无关。举例来说,所有的车用钢管,从大卖场的廉价单车到价值数千美元的单车都有相同的弹性系数30,以及490的重量。 由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用这几种材料做车架,在管材的形状和厚度相同的情况下,铝制车架的刚性只有钢制车架的三分之一,钛制车架也只有钢制车架的二分之一的钢性。也就是说,钢的车架是最结实的。当然实际情况下没有人会这样做车架,所以这个结论也就是不客观的了。

  铝作为一种在运动自行车上使用最广泛的材料,最大的优点就是他的重量。铝的刚性和强度都很低,但是铝可以通过增加单位体积上的材料来弥补这一缺憾,而重量仍然不大。另外相对于其他的运动自行车的高级材料,铝的价格很低。 目前使用在高档铝架上的铝材(6000系列、7000系列)都是运用在航天方面的高级铝材。和一般的普通铝材相比,这些铝材无论是在强度还是刚性上都有显著的提高。而且厂家为了保证强度,都采取了使用较粗的管材、增大横截面积的做法,所以大多数的铝车架看起来都很粗犷。 铝长时间使用外观不怎么变化。铝本身是很容易受腐蚀的金属,在空气中几乎不存在没有被氧化的铝,放置在空气中马上被氧化而形成很薄的氧化膜。为什么不生锈呢?原因是该氧化膜达到一定的程度时防止继续生锈,形成致密的氧化膜(三氧化二铝)。该氧化膜几乎是无色因此外观上不容易发现变化(有时会发白) 以上都是铝的优点,但是这种材料也有两个致命的缺点。

  1. 铝的金属疲劳性很差,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看下面的几幅图。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铝的可乐罐很轻易的就被捏出了口子,而钢的水果罐头则安然无恙。铝材做的自行车架的致命弱点就是骑这种材料制造的自行车时,骑的次数越多,应力发生的次数也高,强度也显著引起变化。近来为了谋求轻量,许多车架使用薄料来制作(薄的程度已达到极限)。这些都是使用没有疲劳极限的铝合金来制作车架,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专业的使用强度下一个铝架只能支持2-3年的原因。

  2. 铝没有弹性,无法吸收骑行的震动。用铝材制作的硬尾车架会把绝大多数的震动直接传递到骑手的身体上。这就使铝车架坐起来相当的颠簸,乘骑的舒适感很差。 由于铝的这两个缺陷,使得它不适合做一般的硬尾车架。但是竞赛的XC越野车架大多数使用铝合金,这是因为铝的重量可以做到很轻,而通过热处理和抽管技术也可以获得很大的强度,这就使得铝车架的竞赛性能很好(竞赛性能当然不会考虑选手的舒适程度和产品的使用寿命了)。 而全减震车就没有这些顾忌了。由于拥有完全独立的减震结构用于吸收震动,并加上更为厚实和柔软的把胶和坐垫,铝没有弹性的缺点被完全的中和掉了。另外,铝较轻的质量使得它可以作成更大的截管面积,并在需要强度的地方进行局部的补强。所以说,铝是比较成熟而可靠的材料,并且在制作全减震车架的时候更有优势。

  钢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材料,从最普通的民用自行车到高端的竞赛级车辆,都或多或少的使用着钢材。除了冶炼技术的完善之外,钢也有其它材料所不能代替的优点: 1. 加工性能好,铬钼钢是历史最悠久的自行车素材,对它的研究时间也最长,因此它的加工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稳定的程度。 2. 强度大,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同体积下的钢材的强度远远大于铝合金和钛合金,因此合格的钢架的强度都可以让人放心。 3. 乘骑感舒适,钢是一种具有良好的弹性的金属,用钢制作的车架,可以吸收骑行过程中所带来的震动。因此钢架不会向铝架那样让人感觉不舒服,特别适合用来做旅行车架。 4. 钢的金属疲劳性要比铝强的多(从上文中的实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所以在相同的使用条件下,钢架的寿命也会比铝架长得多。 当然,钢架也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 1. 重量,在极度追求器材轻量化的今天,钢7。8/立方厘米的质量让所有人对他望而却步。虽然可以使用轻量化的钢材,并且用抽管技术把管壁抽得极薄,可是还是很难把钢架的重量减到1600克以下。而很多铝架的重量只有1400克左右。这也就是在竞赛级别的车架中很少看见钢架的缘故。 2. 生锈,相对于其他的材料,钢是比较容易生锈的。生锈会使钢的强度大幅度的下降,减少使用寿命。所以必须采取种种手段来防止钢材生锈。 所以如果不是追求竞赛级的重量,又考虑车架的耐用程度的话,钢架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3. 在正常的条件下,钛几乎不会发生腐蚀的现象。 有其利就回有其弊,钛合金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目前来说最头痛的就是一个字:贵!! 按照金属的含量来说,钛其实并不是稀有金属。可是自然状态的钛元素一般以二氧化钛的形式存在着,提炼加工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并花时间因此成本高。再有溶接加工极为困难,因为钛和氧的亲和力极强,和空气接触后马上变成二氧化钛,而二氧化钛硬而脆,该部分的强度会不断下降。必须用惰性气体小心焊接。通常所说的Tig焊接是:(Tig:钨、惰性气体的略语)用钨电极及氩气体进行弧焊接。钛的焊接必需隔绝空气下进行。由于以上原因钛车架价格很贵。一般国产的航轮和宝钛的3/2。5的 钛合金车架的价格大概在3000元左右,而如果象AIRBONE或者LITESPEED的钛架的价格甚至上万。但是如果考虑到钛架的使用寿命,这个价格也就不会感到那么离谱了。

  碳纤维作为一种高科技材料使用在自行车上是最近十年的事情。严格来说碳纤维并不是单纯的碳元素,而是碳元素经过编织加工后利用环氧树脂粘和加固的一种混合物。早期的碳纤维由于技术上面的原因,使用的环氧树脂甚至会在阳光下分解。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优秀材料的种种缺点在被逐渐克服。比如德国的K车架就使用了高级的16K的碳纤维,这种碳纤维的强度甚至超过了钢材,并且拥有终身保用的质量承诺。 一般来讲,碳纤维作为自行车的材料拥有以下几个特点:

  目前这种材料的毛病主要是以下两点: 1. 复杂的应力计算。构成碳纤维车架的是碳纤维,它的特点是拉伸强度强,但剪断强度弱,加工时需要进行复杂的应力计算(纵刚性、横刚性),根据计算把碳纤维片重叠成型。一般来讲,碳纤维抗面的冲击相当好,而抗穿刺能力就很差了。就是说你横摔竖拍不要紧,就怕的是横摔竖拍的过程中碰到一两块锋利的小石子,那可就不是拿去焊一下就可以解决的了。 2. 价格昂贵,和钛合金相比,碳纤维车架的价格有过之而无不及,向顶级的碳纤维车架的价格都要上万,而科那哥的C40和C50的价格甚至超过2万元。这主要是因为碳纤维车架的制作过程需要很多的手工,并且报废率很高,造成成本的大量上升。

  自行车及其零配件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合适的零件,再怎么高级装在车上也不会发挥其真正的用途。对于一辆自行车来说,车架无疑是最重要的,山地车也不例外。很多新手装车的时候最大的失误就是先决定车上用什么XT的套件,什么叉子,等把自己装车的预算用得差不多了才去选购架子。曰:“架子无所谓。”殊不知车架是车的灵魂,对于车的操纵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车子稳定性的是什么?决定车子转弯快慢的是什么?决定车子是否舒适的是什么?决定车子更适合上坡还是下坡的是什么?决定车子对骑手动作反应程度的是什么?不是XTR的后拨,也不是ROCKSHOX的叉子,而是车架。因为其他所有零件都是按照车架的设计而选择的。车架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车性能的每个方面;车架是决定车性能的第一个标准。但是,当各式各样的车架摆在你的面前,你对他们了解吗?你是否会有眼花缭乱的感觉?市面上山地车的车架种类很多,每一种车架都有其特定的用途,每一种车架都有各自的拥戴者,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出一个适合自己骑乘的车架呢?下面的文章就是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而写的。

  由于新手对自己的能力和喜好还没有很明确的认识,笔者建议新手选择灵活多用的越野车。相对来说,购买入门级别的越野车设备的开销比另外几种车要低,而且如果新手有意尝试速降或者绕标骑行的话,可以改装自己的越野车进行试骑(当然不能是太激烈的,终归越野车的车架不是为那种骑行设计的)。还有一个优点是换上光头胎的越野车是最适合在城市里作为交通工具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城市里骑车经常要紧急下车。公路车的上管太高,紧急下车时一个不小心身体“某些部位”会受伤害;如果使用自锁脚踏或者脚套的话则更危险,整个人和车就会平拍下来。越野车的设计就是要提供很低的上管,这样下车时候不用担心被硌到;同时越野车的转向比公路车快,这是由比较陡的头管(越野车70-71.5度,公路车则一般都在69度以下)角度决定的。最后一点就是因为轮子相对小而且宽,针对中国国内的道路状况来说要更加的适合。

  软尾车架在后座撑的位置上有个结构类似后避震器的被动阻尼(Passive Damper)。其原理解释起来冗长,但是它的效果是让传递到人体的震动稍微小一些,并且后轮与地面的接触比硬尾更紧密(但是不如全避震。有很多用户反映软尾感觉和硬尾一样,只是控制和抓地好一些),给骑手更好的控制。和硬尾车架一样,软尾车架在骑手蹬踏的过程中几乎没有能量损失。这种架子比硬尾重,比全避震轻,所需的维护也介于硬尾与全避之间,属于折中设计。

  在选择全避震车架的时候,骑手必然要考虑避震的优与劣。在国内,就笔者在北京所见而言,优大于劣的全避震车架只有GIANT的NRS和GT的iDrive。另外有些车架属于国外老旧产品或者国内厂商的仿制品,且多为单转点,后避震器缺乏回弹阻尼的低档产品。这些车的避震在山地骑行时只能帮倒忙,上坡的时候让骑手耗费过多的额外能量,下坡的时候由于后避震器没有阻尼,后轮在回弹的时候离地,而且弹得比硬尾还要高,真是越帮越忙。(这里提醒各位:千万别贪图便宜购买仿冒产品。这些产品大多只是仿了个形状,而忽略了原设计的性能优化以及车架的局部加固等重要细节。)

  尺寸购买车架的下一步是选择合适的尺寸。在车架的中管上一般都标注了车架的“尺寸”。但是这些“尺寸”并不提供什么有实际意义的数据。车架尺寸的测量因厂商而异。一部分厂商从中轴的中心量起,一直到中管的顶端。这种测量方法叫center to top;GIANT自行车的尺寸就是这样测量的。一部分厂商从中轴中心量起,量到上管与中管交点的中心。这种测量方法叫center to center,在国际上比center to top更流行一点。但是这两种测量方法都没有说明这架子真正适合的骑手体形。举个例子,GIANT的19寸ATX840车架(中号)大致和笔者自己的16.5寸(小号)Mrazek Boh FX车架相当。如果光听两个尺寸号,谁能知道两车的尺寸如此接近?

  购买车架时,最重要的数据是standover clearance,意即人跨在车上(大约站在车座到头管的中点),车上管距离裆部的距离。因为和上面讲的城市内骑行一样,山地骑行经常需要紧急下车,上管低一些,下车的时候就不至于被上管硌到。下一个重要的数据是上管的水平长度,即从头管与上管交接处到中管(或其延长线)的水平距离。这个距离太短,骑手要弓腰驼背才能骑车,当然不行。稍微短一点,骑手的的坐姿比较直立,尽管休闲的时候可能很合适,但是在山地里则受局限——上坡的时候为了保证前轮不离地,骑手需要将身体前移;如果上管短,车把就过分靠近骑手身体,骑手的膝盖所能运动的范围很受影响,而且也影响骑手控制方向。这个距离太长则骑手的姿势伏得很低,时间长了会腰酸背痛。

  常用的车架材料有6000系列和7000系列铝,铬钼钢,3al/2.5V钛,和各种碳纤(下面的铝,钢和钛均指前面提及的几种材料)。这些材料各有优缺点。目前碳纤成为成熟的车架材料还是几年之内的事,而且碳纤车架多要求手工制作,因此碳纤车架价格还是比较贵,同时碳纤对于划伤的抵抗能力差还是个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RACEFACE公司的NEXT碳纤曲柄都要外包铝壳,就是为了减少对碳纤的擦伤和划伤。)这里对碳纤暂且不做评论。

  铝的密度低但是相对比较软,而且抗疲劳能力很差。想象一下把可乐罐捏来捏去,没几次就开口了,对吧?这也是为什么铝架一般都有可拆卸的后拨挂架,因为铝后拨挂架一旦被撞弯,再扳回去之后强度大减。铝管材靠大管径来增加刚度。由于铝的低密度,铝管可以口径很大且很厚而减少局部的变形。但是用在硬尾车上,铝的这个特征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从后轮传过来的震动一点不漏的到达了车座(用铝网球拍打过网球的读者应该体会过这种感受),并且经常与铝管本身共振。即使有车座的阻尼作用,很多震动就直接作用到了人体上,使骑行舒适性打了不少折扣。

  钢和钛之间,钛架需要在无氧状态下焊接,对设备和工艺要求很高,因此钛架价格昂贵且很难被修复(顺便提一句,经过热处理的铝架也很难被修复,因为再焊接的时候破坏了原先的热处理效果)。钢架则不同,对于设备要求并不很高,相对价格比钛架低,而且在损伤之后可以被修复(笔者一位朋友的钢架车就曾经动过大手术,之后骑行没出过问题),因此被推为硬尾架的合适材料。锈蚀的问题,各位不必挂怀——高档的钢管,比如Reynolds(雷诺)的钢管系列, True Temper的OX系列等,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而且钢架内部可以用亚麻油做防锈处理。

  看前叉规格,每个人第一个看的就是行程,廉价前叉不谈,市面上比较好一点的XC越野前叉,大多至少有70mm的行程,再上去是80--120mm的避震行程,这类前叉既是欧美的所谓Freeride骑法使用的,它可用于任何地形,甚至挑战那些不用刹车的地形、冲下一些陡的象悬崖一样的坡。现在避震前叉的极限行程大约在160--180mm,这些超级重的前叉一般是配合Downhill下坡赛专用的。通常我们所说的避震行程,例如避震行程70mm,还应包括大约5-10mm的所谓负行程(把前叉向外拉,能再伸展的行程),然后当骑乘者做上车后,前叉又先压缩10-15mm的预压行程(sag),实际可用行程也就剩下不足45-55mm。

  因为空气轻,利用空气作弹簧,应该是很最适合自行车的,而且如果需要不同的硬度,不必更换弹簧,只需要增加或减少气压高低就可以了。不过,利用气压弹簧必须要有比较精密的科技,高压气体必须完全的密封,一旦失去气压,就完全不能作用。所以早期气压弹簧有密封的问题,在使用中甚至有突然失去全部气压的情形发生,近来这种个问题几乎不再发生。不过就像输胎一样,没有说完全不需要偶尔打气的。传统的气压前叉还有所谓stiction问题,就是密封高压空气的Seal(油封)很紧密,好像有一点卡住的感觉,在压迫的开始就需要较大的外力,所以它对小幅度的震动反应不是很敏锐。现在采用Negative Spring负弹簧,已基本上克服了这个问题。 气压弹簧在中行程避震前叉上的运用已经得到相当的肯定,但是在长行程式前叉上还无法取代线. 优力胶

  优力胶是一种人工橡胶发泡制成的,它的压缩比例不高,大约只有1/3,不能像线圈弹簧一样,压缩比例可以达到1/2。在硬度上它与气压弹簧有一点相似,就是越压到底越硬,但是它在更短的行程内会增加得更硬。它的疲劳强度也不如线圈弹簧,但只要适度的润滑,仍然可以维持很久。优力胶最大优点是质量轻,且具有一定的吸震能力,对高频率小震动反应最为敏锐,表现最好。它最严重的问题是对温度非常的敏感,在低温时会变硬,在高温时会变软。虽然一般人认为优力胶前叉都是廉价前叉,但是现在这类避震前叉是采用线圈弹簧配一段优力胶,加上良好的避震阻尼,仍是一件性能优越的产品。

  曾看过一篇报道,说一个人在下坡赛时,骑过一块大石头没有摔车,避震前叉把冲击缓冲了,可是当前叉反弹时,前叉反弹阻尼不够,前叉反弹过大把车子整个向后掀,从这里可以看出好的避震系统的重要。廉价的避震前叉没有专属的damping系统,只能以前叉本身内外管的摩擦,或是利用优力胶本身一点点阻尼来吸收能量,所以不适宜太烂的路面。传统液压避震系统,通过液体通过特定小孔造成的阻尼来吸收冲击,阻尼的大小可以通过改变流体的粘度、比重或是孔道的大小来控制,这也一直是各大前叉厂商的选择之一。比较新的是做法是Total air卡式气压匣,就是采用高压气体来做媒介,当气体被压缩后,就变得不容易被压缩且有一定的粘度,这时就可以用来做为吸震阻尼媒介,它同样是通过改变孔道的大小来控制阻尼。 在实际使用中,一般要求前叉能快速吸收冲击,然后慢一点回弹,所以需要较小的压缩阻尼,而高一点的回弹阻尼。但是在高速连续的大冲击时,太慢的回弹会吃掉前叉的行程,所以在不同的冲击、不同的速度下就需要不同的阻尼,不过到底需要多大的阻尼,这是各前叉厂商一个技术性很高的商业秘密。现在最常用的液压阻尼,一般可以通过更换不同比重的液压油来控制阻尼,而外部调整在中高档前叉上的应用已相当的普遍;现在更已发展出电子控制阻尼,但它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控制电耗。

搜索